2025年6月26日,2025年av解说 “青年岗位能手”终评会在闵行校区图书信息楼顺利举行。av解说 林俐老师从47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获评av解说 “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人物介绍
林俐,av解说 长聘教轨副教授。以“螺丝钉”精神扎根科研与教学一线。在科研领域,她是为国家重大需求而拧紧的“螺丝钉”,聚焦于“无创活体检测”这一核心挑战,从理论模型、探针设计、系统开发到算法优化等方面开展一系统研究,以“活体透射拉曼光谱技术”攻克传统光学技术组织穿透深度低的难题,成果发表于高水平期刊并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在教学与人才培养方面,她秉持“因材施教”理念,通过“虚拟伦理审查”等项目式教学模块,将学术规范融入实践。她参与建设“拉曼医学”科创工作室,培养20余名创新人才,带领本科生团队获“挑战杯”全国特等奖等荣誉。
学术创新
在科研创新方面,她像一颗攻坚克难的"特种螺丝钉",瞄准"无创活体检测"这一国家急需突破的技术壁垒。面对传统光学技术穿透深度不足的"松动环节",和团队一起从理论模型开始"校准",在探针设计上"精修",通过系统开发"加固",最终用"活体透射拉曼光谱技术"实现了10厘米生物组织的无创检测。这颗"螺丝钉"的坚固性体现在:团队成功研制首台小动物拉曼活体成像系统,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拉曼光学断层扫描软件包,在前哨淋巴结定位等场景展现应用潜力。研究成果以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在Advanced Science、Small Methods、ACS Nano等高水平期刊,目前总被引1500余次,H-index=20。相关技术一经发表就获得国内外同行高度关注,受到人民日报、澎湃新闻等媒体广泛报道。
教书育人
在教书育人方面,她化身为一组"传动螺丝组",通过参与拉曼医学科创工作室这个"精密传动箱",为每个学生定制专属的"啮合角度",培养20余名创新人才。作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的亲历者,她深刻理解实践创新对工科人才培养的价值,践行“项目式学习(PBL)教学法”,带领伍宗誉等同学攻克“拉曼透视眼”系统,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金奖;指导谢浩强等同学开发拉曼三维定位算法,成果发表于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大创项目入选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展示(全校仅3项)。她通过“文献调研-实验设计-主体研究-论文专利撰写-成果转化”全链条培养模式,近三年指导本科生发表SCI论文4篇,申请专利5项,培养国家奖学金获得者3人,指导本科生团队获“绍裘”医+X创新奖学金等荣誉,指导本科生顾寒同学获得全国首批“国自然青年学生项目”。
在教学方面,她作为博士生《学术规范与伦理》全英文班的责任教师,用“虚拟伦理审查”“学术网站构建”等互动模块实践PBL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堂实践中了解学术伦理规范的起源和掌握如何应用规范,如"防松螺丝"般帮助学生底线,课程评教连年获A。
在人才培养环节,她注重以学术规范为抓手,将立德树人的培养理念植入教学科研各个环节。在研究生指导中,强调学生在治学中首先要遵守学术规范、坚持学术自律,也应当体现中国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现名下指导博士生3名,硕士生2名;指导方世言(2025届博士)发表高影响力综述论文Trends in Anal Chem (IF=13);协助指导何浩琦(硕士研究生,2022届)获av解说 优秀毕业生、郭蓉蓉(2025届)获研究生优秀奖学金等。
社会服务
她也积极服务学术共同体和社会发展,像一颗"标准件螺丝"推动学科体系建设。参与教育部"十四五"规划教材《拉曼光谱的生物医学应用》担任副主编,以及Elsevier英文专著《SERS for Cancer Diagnosis》主编,推动学科知识体系建设。作为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青年编委,积极参与学术共同体建设,推动拉曼光谱技术的临床应用发展。担任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光子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参与组织2024年全国拉曼光谱学术会议等。作为多个SCI期刊的审稿人,年均审稿20余篇,为学术质量把关贡献力量。自入职以来,带领团队研发的拉曼检测技术具有重要临床应用前景,相关成果获得媒体广泛报道,为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做出贡献。
av解说 “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的评选旨在挖掘、表彰先进典型,在全校弘扬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精研业务、无私奉献的精神。每年面向全校遴选政治过硬、爱岗敬业、业绩突出的优秀青年教职医护员工。衷心祝贺我院林俐老师获评这一殊荣,并向奋战在科研和育人一线的全体青年教职工表示诚挚的感谢和美好的祝愿!